目前已有多所高校相继对外公布了23届考研的报考情况,据已公布的数据显示,不少高校考研报名人数普遍上涨,部分高校增幅超过39%。 ▲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3年考研已进入倒计时,面对今年考研压力,不少同学想转战申请留学,目前距离考研初试仅剩几天时间,23fall英国硕士申请也在陆续下offer了,此时,考研转英国留学来得及吗? 首先,英国硕士申请采用的是滚动式的截止日期,很多院校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,滚动提交申请滚动录取,院校人数只要没招录满,就可以一直递交申请。所以,可以肯定的是,此时准备英国留学是来的及的! 为什么建议选择英国硕士? 但说起英硕,评价却褒贬不一。英硕为何总能引起“争议”?这些争议又是否属实呢?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申请英国研究生的原因是:高质量的教育水平、宽松的申请环境、更短的学制,以及较低的费用和预算,并且在2023年的QS排名上,英国有17所大学进入了TOP100! 然而英国研究生项目却被一些对留学了解不多的同学质疑。 其实排在QS前一百的英国院校,本身的申请要求就不低,筛掉了大量申请者。以学霸们比较喜欢申请的UCL为例,今年部分项目雅思要求和均分要求都普遍提高了,能达到录取标准的学生少之又少。 另外,英国大学更偏向于“宽进严出”的教学模式,尽管现在入学门槛已经非常高,不仅毕业难度高,而且学位分为Distinction、Merit、Pass三个档次,想要拿到更高一级的学位,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而如果毕业时候只能勉达到pass,可能在就业时候也比较困难,因为用人单位也是会看你是几等学位的。 另外,另一个被诟病的原因就是学制,很多同学选择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项目,这么短的学制能学到东西吗?其实,学制短也不等于水。 事实上,虽然学制短,但英国研究生的学习内容一点都不含糊,时间安排非常紧凑。对比国内三年制硕士,第一年更多是给导师打杂,第三年写论文,只有中间一年时间可能做一些项目。并且能不能毕业、学没学到东西完全取决于导师,如果疲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同学,那么务必考虑英国硕士。 并且从留学生能获得的优势和资源来说,也是国内学生无法想象的。比如开阔了眼界,接触了不同的社会;有机会拿到英国工作签证,多一个职业发展机会;回国属于高层次人才,在各大城市都能享受优惠政策。 考研党如何做两手准备? 我们之前分享过一些成功的案例,这些学生要么是考研失败后选择留学,要么在备考的同时申请了国外大学,总之他们大多选择了国外名校读书,现在不少人都已经在海外有了很好的工作,事业平台很高。 在过去的文章中,我们给大家介绍过进入英国大学读硕士的很多种途径,其中就有预科这条路,预科是针对那些想去英国名校读硕士,但是均分、语言或者背景稍微欠缺一点的同学,他们通过预科课程能顺利衔接英国名校。 大部分院校的预科课程包括语言课和专业课,硕预读完以后直接衔接英国名校硕士课程。 预科读完再读英国硕士的课程,与直入英国硕士所获的文凭一致,都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。对于一直专注于考研没有准备留学的同学,可能语言和均分都比较低,可以选择预科课程,最快有机会明年秋季入学。 考研后留学申请时间轴 临近考研初试,当下时间该如何规划?我们整理了以下时间轴,希望能帮到有留学打算的考研的同学。 2022.12-2023.1 1.认真准备考研,同时初步勾选自己可以申请的专业和学校。 2.利用碎片时间准备申请材料,开具学校在读证明、在校成绩单,及准备文书材料。务必学校放寒假之前开具好!同时开始备考雅思/托福。 2023.1-2023.2 1.尽量在1月中旬前联系我们递交留学申请,早申请,早录取! 2.考研初试上岸后,准备考研面试!期间,可以参加一场雅思/托福考试。 2023.2-2023.3 1.递交留学申请后,这一阶段需要做的就是等offer! 2.同时补申新的学校和专业,以及利用这段时间考出达到要求的雅思成绩。 2023.4-2023.6 1.考研复试结果和留学申请结果都已经出来,你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要入读的大学。 2.如果国内考研结果不理想,选择去留学的话,需要根据入读学校的政策确定是否还要刷语言分数,或者申请语言班。3.如果确定留学,只需要做好行前准备工作。 如果你对今年考研结果没太大把握,并且把第二目标定在英国名校,那么一定要尽早规划准备,不管是均分、语言还是文书,都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,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。
Copyright@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天际出国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8286号-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652号 地址:海淀区花园东路30号花园商务会馆6106;
加盟合作手机及微信号:18811429612 E-MAIL:932107239@qq.com
出国留学电话:010-64152702 64152791 QQ:313525126 手机及微信号:13521702188 E-MAIL:zmlx1@vip.sina.com